黄埔二期,在国军中,最为有名的将领为何很少?

笔者在前面发文讲了黄埔军校第二期的情况,二期开班时间是1924年8月14日,毕业时间是1925年9月6日,符合毕业的学员,总计449人。这个人数,较一期的645人,少了近二百人,较之后的几期,少的更多,而且,这二期在中国革命历程中,出名的将领,也不多,在我军方面,最有名的两人,一个是卢德铭,另一个是周逸群,都早早牺牲了。国军方面,最有名的,也不过三人,钟松、邱清泉和郑介民,这三人,虽然稍有点名,但历史评价不是很高。

这是为什么呢?原因有二。

第一个原因,黄埔二期学员中,有不少,是黄埔一期的留级生,或因病因事休学,转到二期继续学习的。黄埔一期招生时,共有1200多人前来报考,但当时公开招生的,只能是在广州,因为当时只有广州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,其他省市,还在旧军阀手里掌控着,他们对于国民党开办军校的行为,是不支持人,不支持的原因,当然认为这是国民党在跟他们抢人才。所以,其他省市前来报考的人,都是国民党“一大”的各省代表,在开完会后,回到家乡,秘密物色和选拔的。

展开剩余59%

这一搞秘密物色和选拔,就不可能有公平公正可言,关系户也就多了。比如,名将郑洞国,就是通过当厘金局局长大哥郑潼国的关系,顶替一个叫黄鳌的名额去参加考试的,不过,郑洞国是有真才实学的,他中学毕业后,在小学教了几年书,能教地理,居然还能教英文。考黄埔军校前,他正在长沙商业专门学校(湖南大学的前身)学习,在该校期末考试时,郑洞国四门课居然考了四个100分,名列全校第一。

但像郑洞国这样,有真才实学的而且这么优秀的,不是太多。有些关系户,虽然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时,文化成绩很好,但因为是公子哥,吃不了苦,在军事科目上,就过不了关。过不关怎么办,只能留级。这是一部分人。第二个原因,就是有一部分人,是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黄埔军校一期的,总共158人,四川也送来20多人,这二百多人,也有不少最终转入二期继续学习。这些人,都属于湘军和川军的嫡系,他们之中,除非有特别优秀的,否则,老蒋绝对不会拿正眼去看待的。

如此,二期中,有少学员,是一期中学习成绩不好转入二期继续学习的,加上一部分是地方军阀的嫡系,这些人,老蒋当然不会重用,郑介民之所以能被重用,一度当上军统局局长,那是因为他在1925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,跟小蒋同学,并负责小蒋的安全,才得到老蒋的重用的。钟松虽然号称打不死,直到解放战争时,才因为有胡宗南的极力推荐,才得到重用。邱清泉也是解放战争后期才得到重用。

发布于:天津市